星空下的守望
星空下的守望
■王子冰 韦世铭
午夜,高原小镇静静地伫立星空下。小镇一隅,医疗队的驻训帐篷内,刘立业整理完手里的资料,揉了揉眼睛,侧头看向桌上的时钟。
12点20分,他44岁的生日已经悄然过去。走出帐篷,满目星空,还没来得及享受片刻的闲适,对讲机骤然响起:“一名战士突发急性阑尾炎,正在送往医疗队途中,请做好接收准备!”
眼中的星光迅速被沉着冷静取代。刘立业转身钻入帐篷,通过对讲机召集队员。他一边对检查设备进行预热,一边安排后送医护人员。两个小时后,病人送到,检查确诊已是凌晨3点。此时,后送下山路途遥远,战友病情紧急,怎么办?
“马上手术!”刘立业果断决定原地开展手术。
这是医疗队首次在高海拔地区使用手术车。准备完毕后,刘立业从容地走上手术台。
全身麻醉、选择切口、阑尾切除、逐层缝合……半个多小时的手术,刘立业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直到缝合完最后一针,才松了一口气。
“高原的星空,让人难忘。”2009年7月,刘立业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西部战区总医院工作。3次到高原执行任务的经历,让这位医疗队队长对高原的星空有了别样的情怀。
初上高原,刘立业曾在川藏兵站部代职,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后送一名执勤中被牦牛顶伤的战士。
从下午等到夜幕降临,伤员迟迟没有送到。刘立业联系后得知,运送伤员的车辆因爆胎在山区抛锚,伤员颈椎滑脱,需要固定和脱水,否则搬动的情况下容易引发高原脑水肿。刘立业二话不说,匆忙叫上驾驶员前往接应。
时值仲秋,寒意渐浓,越野车在山路上飞驰了一个多小时,如墨的夜色里迟迟不见对方车辆。刘立业正着急,驾驶员指着前方一片星星点点的光亮喊起来:“他们在那里!”
原来,战友们打开应急手电、手机,甚至燃起一支火把,汇聚起一片希望之光,等待着刘立业的到来。
把伤员送上飞机,那片特殊的“星光”始终萦绕在刘立业心头。
一位年轻的指导员,臀部脓肿已经两个多月,因为执勤任务重,加上医疗力量不足,始终拖着没做手术。来到连队巡诊的刘立业想马上带他下站手术,指导员却不断摇头。刘立业倔强地跟着他参加了两次巡逻,指导员无奈之下才交接工作。
一名战士在训练中发生严重腹部外伤,从收到消息前接,到判定伤情后送,途中翻越两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山,紧急手术历时5个多小时。刚脱离危险,战士就眼巴巴地看着刘立业:“我啥时候能回连队?”
高寒缺氧的边关,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官兵而变得温暖。在刘立业心里,他们是镶嵌在天边的一颗颗星,自己的战位就在这片星空之下。几年来,他带着医疗队行程7000余公里,先后抵达10余个边防哨所,根据部队不同的驻地环境、担负的不同任务,绘制出高原边防官兵的疾病谱,为基层卫勤力量建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守护内心的星光,就要把自己嵌到夜空里。”刘立业说。行走高原,他一次次救治病患。复盘救治的过程,野战医疗队没有输血能力、后送用时过长、应急机制存在缺陷等一个个现实问题摆在面前,让他不断思考对策。
再上高原,他在卫勤训练中逐渐摸索出小步快走、劳逸结合的训练方法,并建议上级着力改善医疗队硬件条件,补齐输血、检验等短板,增加直升机后送课目训练,完善应急机制。那次驻训,他们根据实际,顺利完成了4台全麻手术,为战友大大减轻了伤痛之苦。
一次演训期间,部队紧急送来两名战士。当时,两人已出现高热、昏迷、呼吸困难的症状,经胸部CT、头颅CT检查诊断为急性高原肺水肿、脑水肿。按照以往的处置方法,应给予药物治疗后紧急后送至低海拔地区。然而,借助前期的训练成果和配发的新式装备,两名战士原地完成了治疗,一周后完全康复。
医者,不以山河为远。刘立业说,战友们最需要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战位,心有繁星,沐光而行,战位不移,星河长明。
随便看看: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