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用八小时看《静静的顿河》
朱一田
时隔四年,俄罗斯话剧《静静的顿河》再度于申城上演,历经一场长达八小时的观剧马拉松似乎已成为了特殊的文化现象。然而在商业宣传之外,回到戏剧本身,我更关注的是,远超观演身体极限的8小时演出时长,在艺术上是否必要?
小说原著140余万字的篇幅或许对时长有影响,但并非决定性因素。首先,舞台表演与文字存在媒介差异,即便8小时也无力囊括小说的全部内容。故事情节仍要进行浓缩式处理,删减原著对顿河自然风光、战争以及心理的描写,集中在梅列霍夫一家,尤其是主角格里高利的命运上,本不需要8小时。
一景到底的舞美设计,一物多用的导演语汇,功能明确的舞台区隔,自由灵动的调度方式,兼具写实与表现的舞台风格,都从叙事手法上提供了凝练表达、缩减时长的可能性。可见,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舞台形式,都不是妨碍将《静静的顿河》处理成正常戏剧时长的因素。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主创们觉得8小时是一种必要?
原作情节并未满溢于演出,相反,大量时间被让位于抒情。演出始于哥萨克人民载歌载舞的群众场面,不承担叙事的功能,却还原了顿河的地方风俗。哥萨克民族的歌舞贯穿了整场演出,无论是格里高利结婚的欢乐时刻,还是人们因战争逐个死去的时候,使其成为了高于人物的象征性主角。正因其段落式反复出现,观众完成了8小时的情绪堆叠,歌舞越是愉快,就越反衬个人和民族命运在时代前的无常,也越是凸显哥萨克人民面对苦难的刚强意志,才让作品完整而具有了史诗气象。
话剧表面结束于阿克西妮娅的死亡,实际上终结在格里高利将马刀扔进顿河的标志性时刻,个人悲剧升华成哥萨克民族对于战争的厌倦和疲惫。此时,观众与演员共度的8小时已经不单指演出时长,它所产生的身体疲惫感成为了和剧本、演员等并列的戏剧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演员没有8小时表演的疲惫,就没有人物状态,观众的疲惫则恰如哥萨克们的感受,由此抵达了文本之外另一种戏剧的真实。没有8小时的演出时长,也就没有了这部史诗的灵魂。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
随便看看:
- [娱乐圈]电影《爸爸的谎言》福州举办首映礼 戏骨集结诠释小人物的大情怀
- [娱乐圈]《人生之路》大结局,高双星高明楼会判吗?中央厨房是什么?
- [娱乐圈]《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开播
- [娱乐圈]网传易烊千玺和张艺谋要合作网剧《英雄联盟》,期待两位二搭
- [娱乐圈]第18届中国戏剧节将至 15个戏曲剧种轮番登场
- [娱乐圈]谢娜急复出?接连加盟《萌探》和《浪姐》,《快本》5人现状如何
- [娱乐圈]《西出玉门》故事稀奇但有不少瑕疵,中式奇幻探险如何吸睛
- [娱乐圈]成毅张予曦《南风知我意》今晚开播 破茧蝶变尽显爱之成长
- [娱乐圈]《他从火光中走来》《好事成双》《兰闺喜事》等新剧开播
- [娱乐圈]平遥国际电影展开幕 周冬雨朱一龙黄轩王俊凯等亮相红毯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