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资讯 正文

实现AI“人人可得”仍需迈过多道坎

作者:用户投稿 时间:2024-04-30 07:35 点击:
导读:

  对标Sora的国内首个全自研文生视频大模型Vidu亮相,通用人工智能大任务仿真平台“通界”系统发布,内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热情迎宾……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首设“人工智能主题日”,一大批原创前沿成果集中发布,中外专家围绕人工智能发展等话题畅所欲言。

  4月27日,在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人工智能亚太区总裁张祺直言:“现在就好像AI的大航海时代,每个人都应该顺应这个时代,用AI增强自身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刚刚进入应用期,在各国的应用场景差别巨大。”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认为,“随着技术进步,未来,我们甚至可能感受不到人工智能的存在。它将被嵌入各类工作平台,人们可以直接使用自然语言与其交流。”

  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走向通用化,关键在于“为机器立心”。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说,过去,人类一看就会、毫不费力能做的事情,被误认为与智能无关。但事实上,与数据、理论相比,人类针对这些问题进化出的强大心智和价值体系才是最重要的,它们是自主智能的源头活水。

  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向纵深发展,让人工智能实现“人人可得”?专家认为,智力资源、算力资源、经济资源缺一不可。

  “大模型的出现只是AI新世界的一个小火花。AI只有融入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才是AI行业百花齐放之时。”蚂蚁集团首席技术官何征宇表示,大模型从技术爆发到产业落地,再到改变人们生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智能涌现到应用涌现,要让人工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还需解决“可靠性、经济性、易用性”三大问题。

  “训练大模型的困难之一在于数据处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鄂维南在论坛上表示,当前,大家普遍对高质量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很多企业和高校都将主要力量放在对大模型的研究上。实际上,相比大模型,建立高效的数据处理系统才是更紧迫的任务。”

  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的另一关键因素。随着数据、模型日趋庞大,算力成本也日趋高昂,“用电过猛”带来的能耗问题频频引发担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表示,面向人工智能的需求,新型计算架构“光电计算”将为算力优化与创新提供一条全新路径,有望实现颠覆式突破。高通光率将对计算速度、能量效率和数据通量带来变革,能够实现速度千倍提升,能效百万倍提升。

  打造“人人可得”的AI,在何征宇看来有三个关键:在技术层面实现“AI监督AI”,确保安全可靠;把大模型做“小”,从而更节能高效;实现智能化的“傻瓜式”操作,让普通人好懂好用。他认为,人类的未来不是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而是让生活变得更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2021 早报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4138443号

苏公网安备32130202081338号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早报网观点。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违法立即与我们联系客服 106291126@qq.com 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删除。
早报网登载文章只用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早报网》官方网站:www.zhgzbw.cn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