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破冰”工业脱碳难题中德合作树立零碳新标杆
近日,沈阳华晨宝马动力总成工厂地热能供热项目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多家主流行业媒体记者齐聚现场,实地考察了国内首个规模化应用于零碳园区的地热能供热项目。作为以零碳园区建设为导向、以工业用热革新为突破的标杆工程,该项目不仅是跨国企业与本土绿色技术深度融合的成功范例,也为园区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政策引领方向,零碳实践树立标杆
在“双碳”目标引领全球工业转型的背景下,工业领域能源结构改革已成为关键议题。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目标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将可再生能源供热(制冷)等非电利用形式纳入强制性考核,为工业脱碳设定“硬指标”。该政策精准应对工业、建筑等高耗能领域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推动全社会深度脱碳的重要举措。
华晨宝马地热能供热项目的落地,正是政策与市场同频共振的成果。作为“先行者”,该项目构建了“可再生能源替代工业用热”的完整路径,为北方地区清洁供暖、地热代燃、地热代煤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样本。

地热赋能,技术突破见真章
初冬的辽沈大地寒意渐浓,而华晨宝马动力总成工厂内却保持着精密制造所需的恒温环境。这一切,得益于一套持续运转的地热系统。在工厂地热中控室,全域供热管网的运行数据实时更新。28眼地热井将地下深处的绿色热源,稳定输送至58万平方米的生产及办公区域,实现全域覆盖、无死角供热。
技术提供方万江新能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采用公司自主研发的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系统,深入地下2900米提取热能,全程“取热不取水”,无污染物排放,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闭环。
目前,该工厂已彻底摆脱对天然气的依赖,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8万吨,相当于一辆汽车绕地球赤道行驶3000圈的排放量。万江新能董事长陈泽民表示,这是中深层地热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工业应用的重大突破,未来公司将把该技术延伸至农业、医疗、民用供暖等领域,让地热成为区域发展的“绿色引擎”。

中德协同聚力,标杆效应开启新程
在东北严寒、冻土深厚、地质复杂的施工环境下,该项目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勘察、建设到投运的全流程,刷新了工业地热工程的“中国速度”。其背后,离不开万江新能在地热领域全链条的整合能力与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支撑。这不仅展现了中国绿色能源技术的成熟,也为全球工业用热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该项目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宝马集团深耕可持续发展领域超过50年的战略延续。宝马集团人力资源和员工关系董事霍思玫在投运仪式上表示:“这一项目充分体现了我们融合责任与创新的整体方法。我们深感自豪能在中国发挥引领作用,并为实现全球与本地资源保护目标作出贡献。”该项目从源头降低了产品碳足迹,助力工厂实现100%非化石能源供热,为跨国企业在华践行绿色承诺树立了典范。
从政策响应到技术突破,从企业实践到国际合作,华晨宝马的零碳路径清晰勾勒出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前行方向。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中国自主可控的绿色技术与广阔的市场空间,正成为联结国际合作的重要纽带。
这场扎根于辽沈大地的能源变革,不仅展现了中国企业以技术推动工业脱碳的实力,也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零碳园区的“中国实践”,正逐步成为全球产业绿色转型的共同财富,持续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知行顾言
随便看看: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